自1992年獲準開工建設以來,三峽工程始終備受輿論關注。審計署7日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竣工決算草案審計報告,對工程建設質量、綜合效益,以及庫區移民生活、生態環保等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。 工程質量如何? [關注焦點]三峽建設初期,曾出現過左岸大壩混凝土裂縫、左岸電站水輪機蝸殼導流板撕裂等數十項質量事故或缺陷,一度引起人們的擔憂。 [國務院三峽建委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]三峽工程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,施工過程中發生的質量問題都得到了認真處理。從目前看,三峽工程作為“百年工程”沒有問題,通過在使用過程中持續維護和加強管理,也能成為“千年工程”。 [審計回應]在三峽工程建設中,有關方面高度重視質量管理,建立健全了質量監督管理體系,出現的個別質量缺陷都能及時加以處理。樞紐工程投入運行以來,機組運行可靠。 移民生活怎樣? [關注焦點]三峽移民搬遷任務重,情況復雜,時間要求緊,庫區自然條件差,經濟基礎薄弱,就業形勢嚴峻。移民資金能否得到規范的管理和使用,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能否落實到位,移民生產生活能否有保障、有發展,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。 [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陳家壩村村民周宗龍]我是庫區第一批移民,原來住在90米水位下,1995年搬到陳家壩。這幾年,該發的各種補貼拿到了,土屋變成了磚房,耕地面積還多了一點,年收入從2000元增加到了4800多元。 [審計回應]庫區經濟社會穩步快速發展,移民居住環境和庫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,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居民收入穩定增長,庫區安置和外遷的移民狀況總體穩定。以1997年為基準,2011年庫區地區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.19倍,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了2.9倍。 庫區環境如何? [關注焦點]受水位調度及季節性水位漲落影響,三峽水庫建成后形成了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區,涉及水庫兩岸145米至175米高程之間的廣大區域。由于消落區常年水位落差大,生態較為脆弱,存在一定安全隱患。 [三峽集團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局長張曙光]我們一年到頭在大壩上,能感到泥沙明顯減少。監測顯示,水庫干流水質與蓄水前差不多。突出問題是上面下來的漂浮物較多,公司每年為打撈漂浮物要投入3000多萬元。 [審計回應]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穩定,以優于三類為主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.8萬平方公里,入庫泥沙量明顯下降,年平均入庫2億噸,明顯低于5.3億噸的設計值,庫區泥沙淤積好于預期。 通航是否便利? [關注焦點]今年3月,三峽北線船閘首次停航檢修,歷時20天。檢修期間,三峽船閘南線單獨運行,樞紐通航能力受到了較大的制約,導致壩區出現船舶積壓現象,最多時待閘船舶超過700艘。 [張曙光]三峽工程建成后,極大改善了長江航運條件,運輸成本大幅下降,貨運量大幅增加。三峽船閘連續9年安全運行,一年運行近萬閘次,到目前為止只進行過一次大修。到2015年升船機建成后,客船過壩時間將縮短到1小時以內。 [審計回應]三峽工程航運效益突出,提高了長江干流及庫區支流航運條件和庫區港口通航能力。水庫蓄水后,壩址上游660公里主航道單位運輸成本下降約37%。2011年過閘及翻壩貨運量1億噸,比2003年增長6.3倍。